我国的教育事业伴随着的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,同时教育领域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合理现象,即公众口中的教育乱象。然而这些教育乱象的存在,无疑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正常秩序,让学校和老师疲于应对,很难安心从事教育教学活动,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。
01、形式主义日益泛滥
大家都知道,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,校长的中心工作是搞好学校的教学管理,然而一些形式主义和留痕主义“进校园、入课堂”,评先争优变“秀场”,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沉重负担,严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活动。
为了强化学校管理,不少部门都会来学校进行工作检查,名目繁多且接连不断,致使部分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放下手上的事,专门迎接相关部门的检查。大部分检查都会提前通知学校,而学校则早早安排相关老师按照文件要求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收集,放在相应位置,等着检查人员的翻阅。
有些只是走走过场,在办公室查档案、看材料、听汇报,收照片,草草了事。而且不管工作做没做,也不管有没有效果,只要落在了纸上,只要留下了痕迹,也就算了交差。
有没有实际效果,没人关注,照片和材料却是缺一不可。每天从早忙到晚,大多时间却在忙着应付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,作业抽空去批改,课件抽空制作,至于深入钻研教材只能抽空去做,与教书育人的初衷相悖甚远。
02、家长告状,老师受罚
部分老师逐渐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,对学生的管理稍加放松,只教书不育人,开启所谓的“自保”模式,变得胆小谨慎,无非当下教育环境对老师不甚友好。
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,家长和学生的维权意识逐步增强,教师稍有不当之处或家长稍有不满意的地方,有些家长就会拿起举报的武器,往往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,很大可能会以委屈学校和老师为处理方式,来平息家长的愤怒,往往会忽视家庭教育的过错和教师的合法权益,让老师成为弱势群体。
每当这个时候,除了学校和老师跟家长讲道理之外,没有人会出来为和学校老师主持公道,久而久之,自然只能选择“自保”模式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03、谁闹谁有理
近些年,因学校安全事故所引发的“校闹”事件偶有发生,即使学校和老师没有责任,个别护子心切的家长却以堵校门、拉横幅、纠缠学校、霸占教学场所等非法过激行为,把“闹”作为与学校博弈、获取更大利益的手段,将“谁闹谁有理”的理念发挥到极致。
固然与这些家长法律意识淡漠,护子心切有关,更多与相关教育部门为了尽快平息事件的影响,防止事件发酵,往往会采用“花钱买平安”的办法,给闹事家长以物质补偿,让家长满意而去。
因为学校方面的过错,学校承担相应责任倒也无可厚非,但有时与学校无关的时候,因为舆论偏向、家长极端手段“闹事”、上级部门的息事宁人等各种压力之下,学校往往会承担过错之外的责任。
导致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像一个无限责任公司,什么责都要担;老师则越来越像一个老妈子,什么事都要掺和,掺和之后还要承担一些莫名其妙的责任。而部分家长借助学校示弱心理,往往以强势的行为迫使学校承担过错之外的责任。
如此这般,学校教育束手束脚,取消一切可能导致学生伤害的活动,让教育走向误区。
04、好政策到基层走了样
有些教育政策初衷是好的,但却在基层教育实践中走了样,折腾了不少教师。
就拿县管校聘政策来说,初衷在于促进教育资源平衡,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,让本县域内教育发展得以均衡,但部分学校将“县管校聘”的好经念歪,机械搞一些全员竞聘,末位淘汰制,搞得不少老师人心惶惶,徒耗了不少人力物力。
甚至部分学校本位思想严重,认为优秀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,在实际交流轮岗中不愿意将教学业绩好的教师轮岗出去,只愿意把业绩差和工作不认真的教师交流轮岗出去,与政策设计初衷背道相驰。
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大业的进程,国家制定了部分教育政策,然而却在基层教育实践中走了样,既折腾了不少老师,也没有理解国家的良苦用心。
当下教育乱象还有一些,如职称评定存在黑幕、绩效工资收入差距、教师非教学工作过多、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等,严重制约了教育的良性发展,需要予以解决。
即使这个呼声很快就被淹没在喧嚣的滚滚大潮中,但我依然想再呼吁一次。
原标题:教育诸多乱象,让教师群体艰难前行
免责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bangongshi@jyfzw.cn
【责任编辑:事业发展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