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事业发展网-讲好校园故事,传播校园声音-金脑致德教育事业发展网

导航

教育热点话题-新课标进入全面落地期,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素养

2023-07-13 10:03:39   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网 发布于北京

      



       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进入中考季,不少学生和老师家长发现,多个省份的试卷中都选择将新闻内容作为材料,这成为新课标实施以来中考语文命题的一项显著变化,想要取得好成绩,“两耳要闻窗外事”成为新要求。“一定要懂得阅读和积累,拓展视野和阅读范围,其中,新闻阅读就是一个重要方面”,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多年的杨老师认为,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,提高理解、归纳、思辨能力,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、培养家国情怀。

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、江苏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卫伟也表示,“语文新课标重视实践性、素养导向和能力导向。写好作文一定要重视生活的积累、阅读的积累和练笔的积累,三者缺一不可。”

新时代,新课标,新要求

作为贯穿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重点学科,语文教育涉及阅读表达、价值观、审美创造等能力的培养,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,影响着其他科目的学习效果。随着新课标全面落地,语文课时比例也提高到了20%至22%,跨学科和素质教育特征凸显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大语文”。孩子们又需要什么样“大语文”?成为重要的语文教育课题。

2022年4月,教育部印发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;今年3月,八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》;2021年,教育部印发了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》……一系列文件政策的颁布,为语文教育反映时代特征、落实立德树人、发展素质教育勾勒了方向。

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,全国乙卷以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”“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,就算这种花朵再美,那也是单调的”为材料,“这道题体现的价值导向,就是希望学生做到‘与时代同频共振,与家国休戚相关’,孩子要拿高分,就要展示胸怀,见识,视野和思维水平”,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李晓阳老师说。

聚焦“文化自信、语言运用、思维能力、审美创造”,通过对学生思维视野、文化自信、社会时事等多维度的考察,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,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。

——文化自信,家国情怀。孩子们的阅读和表达,应当浸润着优秀的传统文化,寄托着对国家民族的感情,所谓润物无声,语文便是最好的传承与教育之一。

——立足实践,拥抱时代。最好的素材来源于实践,最好的灵感来源于生活,新课标鼓励学生和孩子结合自身社会实践,通过学习中直面现实关切,融入自身所处的书本之外的时代。

——打开视野,培养思维。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审美意识?是否拥有开阔的视野?是否具备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?摆脱应试教育束缚,是教育改革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期待。

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素养

程式化的规训已经成为过去时。在过去的语文教育中,学生和老师都执着于生成符合评价标准的“正确答案”,以写作为例,重技巧轻思维、脱离创造依赖模板是普遍情况,引用案例也大都疏离社会和时代,体现着现实认知的淡漠。

另一方面,互联网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,使得网络成为重要的语言学习渠道,而互联网语境下的不规范语言,为学习期的青少年形成了错误示范。

小学生把“栓Q”写进作文,用“老六”称呼同学,让老师和家长哭笑不得,“这主要是因为词汇量的缺乏,当需要使用一些不熟悉的词语时,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网络语言”,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博士罗聿言表示。

来源:微博@头条新闻

自主学习不系统,家长辅导无从下手,市面上的学习资料更是良莠不齐,都让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显得慌乱,那么,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“大语文”呢?

认知生活与社会,培植“大语文”的“土壤”。“大语文”是在实践生活中学习的,关注社会在发生什么,抗疫英雄、航空航天、奥运赛事……都可以是写作素材的来源,让孩子的学习成长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同频共振,这也会是孩子顺利成为“社会人”的有益探索。

汲取传统文化、主流文化营养,积淀“大语文”的“养料”。新课标将文化自信放在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,远至传统文学典故、历史人文,近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讲好中国故事,要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力量。罗聿言博士建议,“对网络语言与规范语言的区别,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,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哪些是好的”。

拒绝模式,延展思维,创新视角,塑造“大语文”的“枝干”。“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,貌似平易,但其实得高分非常难。给的限定性材料不是很多,让大家可以发挥的空间比较大。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提到,新课标更着重对信息整理、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综合考查,发挥想象、建立审美、延展思维,以语文学科联动艺术学科、科学学科,正是“大语文”在跨学科层面的意义。

校内校外的一些探索

打造“大语文”,应该制定怎样的阅读计划?在教学层面如何引导?练习过程中家长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建立班级图书角、传统文化进校园、参加阅读交流会……各地学校、家长与老师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。

“作为家长,希望能筛选一些可靠的阅读素材提供给孩子,但是自己又不是很专业……”一位家长表示。猿辅导与新华出版社联合推出的《我们的语文》作为以新华社文章为教学素材的阅读与写作辅导书,正是注意到了新课标下教辅书籍的需求缺口。

《我们的语文》精选了大量新华社优秀经典文章作为语料素材,“新华社播发的许多贴近时代生活,语言准确、鲜明、生动的文章,都选入了《我们的语文》这套丛书之中。中小学生研读这些实用性强的典范文章,对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,提升语文核心素养,大有助益。”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、《我们的语文》编委会成员崔峦表示。

据悉,该书由猿辅导提供教学教研和科技支持,基于“新课标”要求研发,聚焦阅读和写作两大语文专项,配合多媒介阅读和线上交互教学,实体教辅搭配线上专业名师视频讲解及新华社图片、视频资源,有效实现了纸数融合。同时,《我们的语文》支持阅读、学习打卡互动,阅读笔记分享等,也更加有助于激发互联网一代孩子的学习热情。

“大语文”的探索,不仅是语文素养培养方式的调整,也是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写照。读什么?怎么读?《我们的语文》是“大语文”的一次有益探索。多读书,多思考,精神才能厚重起来、深邃起来,在阅读中立德树人,“大语文”也在给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启示。

来源:半月谈

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